詩意地生活敦厚地詩化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蘇叔陽與死神有過兩次交手,1994年4月,,他做了腎癌手術,,切除了左腎;2010年10月,,又做了肺癌手術,,切除了一葉左肺。這兩次手術,,在他身上留下了兩道長長的疤痕,,“宛如黃河和長江,鐫刻在我的左背上,,讓我永遠沒法子忘記我是一個中國人,。”他在文章中說。
經歷兩次大手術的他沒有停止思考和創(chuàng)造,。他有個“三事兒主義”原則:“政治上不惹事兒,、經濟上沒有事兒、多多少少為祖國做點事兒,?!边@樣,他就總在忙活,,“沒時間為病難受,、悲觀了”。
2014年6月24日,,記者來到蘇叔陽位于北京方莊的家,,四壁是頂到天花板的書架,一位滿頭銀發(fā)略帶滄桑的老者佇立其中,。中國真正的知識分子向來不把榮華富貴當作人生的目標,。趕緊按下相機的快門,再也沒有比這個更能夠代表思想者的形象了,。
午后的陽光從窗戶斜進,,打在木地板上,留下時光流轉的影子,。蘇叔陽的語氣平和,,他從《詩經》這個切入口進入,娓娓道來,、思路延展,,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歷程形成一根脈絡清晰的線。
《詩經》是民族性格的優(yōu)雅底色
記者:西方學者雅斯貝爾斯曾說過,,大約在公元前600年前人類出現了一個“文明軸心時代”,,這個時代在中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对娊洝氛鞘占俗晕髦艹跄曛链呵镏腥~大約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詩歌,。《詩經》是中國“文明軸心時代”的一個重要文化坐標,。請您談談《詩經》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當代價值,。
蘇叔陽:《詩經》是中國第一部文字記載的詩集,,其中有很多千古傳誦的絕唱,。孔子對《詩經》評價極高,,他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
你提到的“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提出的一個著名的命題,他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間,人類出現了“文明軸心時代”,,“文明軸心”出現的區(qū)域大概是在北緯25度至35度,,包括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等國家,,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這些隔著千山萬水的先賢們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那就是人類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生存時,,開始思考一些終極意義的命題,比如人類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人生存的意義是什么。
對這同一問題的追問,,先賢們給出了不同的回答:西方文明通過對上帝或諸神的追問來尋求答案,,而東方文明則通過內心自省來尋找答案,具體說來就是東方文明不是到彼岸世界尋找解脫,,而是在現實世界好好活著,;同時,人生絕不是追求物的最大滿足,,而是追求心的盡可能的愉悅,。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詩”在中華文明中的獨特作用,。所謂“詩”就是詩意地生活,同時詩意地表達生活,。詩是豐富的內心世界的高超的表達,,一個內心世界貧瘠的民族是不能出現詩歌風尚的景象。
中國詩歌作品之豐富,詩人之眾多,,大約居世界之最,。中國詩歌中所含的哲思,體現出的美學觀和獨特的思維方式,,都令世界傾倒,。而煉字造句之精美,更為天下先,,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可與之媲美,。
《詩經》是中華民族優(yōu)雅地生活和優(yōu)雅地表述生活的第一個篇章,它是優(yōu)雅的民族性格的一個底色,。今天,,我們這個民族很少再像過往歲月那樣吟詩作賦,這或許是“語文”革命和語言創(chuàng)新的結果,。以前,,中國用的是“文言文”,“文”與“言”分開,,人們花心思去“經營”文章,,現在是“語體文”,你怎么說就怎么寫,。文言文下的詩歌是優(yōu)雅的文字表達,,而今天語體文的語境下,要“功夫在詩外”,?!耙徽Z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把功夫下在說文明話,,優(yōu)雅的行為上。就是要有德性,,加強道德修養(yǎng),、注重道德實踐,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善于明辨是非,、善于決斷選擇,,扎扎實實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詩,,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審美情趣
記者:您剛才提到詩歌注重煉字造句,,如同國畫的簡約,,千古傳頌的繪畫杰作,,大多是幾根竹,幾枝虬梅,,幾葉蘭草,,還有中國傳統音樂,一笛一蕭,,一把二胡,,卻營造意蘊悠長的氛圍??煞裾f,,詩歌體現和代表了中國獨特的美學觀。
蘇叔陽:是的,。中國的藝術貫穿著中國獨特的美學觀,。在我看來,中國傳統的哲學就是八個字:“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中國傳統哲學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當然就極重視人工的創(chuàng)造同自然的和諧,講究人的靈性在自然中受到陶冶升華,。因而,,中國的藝術大致走出一條簡約——繁華——簡約的道路,由簡到繁再到“洗盡鉛華”,,重歸質樸,、自然,這是最高層次的質樸,。所以,,中國的美學觀把返璞歸真視為美的最高境界。從簡樸中領悟到萬象,,從單純中體味到多彩,,才算有美的靈性。這同西方強調的人的力量,、威嚴的藝術是兩種不同的美學和哲學表達,。
記者:正如費孝通先生說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文化本是多元存在,,文化因多元而繁榮,。那么,,請問:在文化領域,有沒有普世價值存在,,并且這個價值可以統領所有的文化形態(tài),?
蘇叔陽:“普世價值”,這個詞實際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每一個民族和國家在其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總有一些核心的價值在時間的大浪淘沙下得以留存,并成為雕刻民族特有品格的“價值之刀”,,涵育民族發(fā)展的“價值之水”,,這些價值值得全世界去尊重。就像我們剛才說到的“文明軸心時代”,,這個時代的重要意義在于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 “終極關懷的覺醒”,,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都在這個時期發(fā)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世界,,思考人生,這就實現了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那些沒有實現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雖規(guī)模宏大,,但都難以擺脫滅絕的命運。
每當人類社會面臨危機或新的飛躍的時候,,我們總是回過頭去,,看看先哲們是怎么說的。中華民族的先哲們?yōu)槲覀兞粝潞芏嘟浀涞恼撌?,譬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這些價值觀既是中國文明的集大成者,,也是世界優(yōu)秀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進程為人類發(fā)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幾年來,,一些別有用心之人,,偷換“普世價值”的范疇,用一個文化意義的概念來攻擊我們的政治體制,,在這樣的做法面前,,我們應該要有文化自信,,理直氣壯地提出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普世價值”。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未曾斷裂,,不斷發(fā)展延續(xù)的文明,,她在歷史長河中經受住考驗,表現出堅韌的生命活力,,這本身就說明了中華文明的先進性和未來性,。
《詩經》衍生出君子文化
記者:正如您所說,,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未曾斷裂的文明,。她是古老的,又是現代的,,而且也是面向未來不斷延續(xù)的文明,。那么,請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文明的血脈沒有斷裂的原因是什么,?
蘇叔陽:一個民族的文明,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總要與外來文明撞擊,,如果一個民族的文化足夠強大,,那么就足可以抵抗外部力量的沖擊,保持住自我,。從這點說,,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一定歷史時期,,中華文化有著足夠強大的內生力,,在多次文明沖擊中站住了腳。而其他三種古老文明,,巴比倫,、埃及、印度的古文明都曾經被戰(zhàn)火打斷,,被異族的侵略所湮滅,。另外,中華文明的開放,、兼融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歷史上,有幾個中華民族內部融合調整的重要時期,。在元,、清等少數民族統治中央政權的時候,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進行融合,、滲透,,正是由于中華文明這種開放,、兼融的個性,保證了她的不斷更新與發(fā)展,。她對外來文化也采取同樣態(tài)度,。佛教始于印度,最終卻將中心移向中國,。而且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在中國的宗教場所,經常會看到儒釋道三種宗教并存的景象,,這就足以說明中華文明是一個有著極強包容力的文化,。
記者:您所說的“開放”、“兼融”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基因,,是不是可以說這也是中華文明區(qū)別于其他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
蘇叔陽:“開放”、“兼融”算是中華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但如果用它們來代表中華文化,,我覺得還不夠完整。在我看來,,最能代表中華傳統文化,,也最有現實價值的是“君子文化”。說到君子文化,,不得不提《詩經》,,前面提到“君子好逑”,以及《詩經》其他篇章中說到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等,,這個君子,與溫柔敦厚大有關系,。溫柔敦厚詩教的效果,,具體體現在哪里?就體現在君子身上,。君子,,也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人格狀態(tài)。翻開《論語》,,關于“君子”的論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賢而容眾,,喜善而矜不能”,,等等。君子是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學可做的理想人格,,孔子留下的很多經典論述實際都是教導人們修身養(yǎng)性,以達到正人君子,??梢哉f,,君子形象在中華文化數千年演進的歷史長河中,,受到上至歷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會各階層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廣泛認同和推崇,?!吨芤住分械拿洹疤煨薪。右宰詮姴幌ⅰ薄暗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被張岱年等學者認為是對中華民族精神核心內涵的最佳概括。后來,,思想家對“君子”概念的引述和闡發(fā)同樣不勝枚舉,。“君子”是數千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塑造的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做人要做君子,,這是數千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選擇,也是今天每個中國人應有和樂于做出的選擇,。
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傳承下來了無數先人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當前,,我們要用君子塑造理想人格,,回歸禮儀大邦的風范。放眼宏觀來談社會風氣,,我們看到現在社會風氣在一定程度的下滑,,這個過程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同樣,,要想形成一個好的社會風氣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一種社會風氣的形成,,都遵循“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規(guī)律,。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币屔鐣畹姆椒矫婷嬲蔑@核心價值的光彩,我認為關鍵要從社會影響力強的群體抓起,。這主要包括三類群體:一是黨員領導干部,;二是知名專家、著名企業(yè)家,、演藝明星等,;三是相對于未成年人而言的成年人。不論是從我國歷史還是世界發(fā)展狀況看,,任何一種價值觀的倡導,,都必須首先有“大人們”真心信奉并身體力行,才能讓公眾樂于接受和效仿,,從而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責任人編輯:實習生、朱書緣
- 標簽:
- 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