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對國家治理哪些問題更關注?
《國家治理周刊》
原標題:各界對國家治理哪些問題更關注
國外媒體和學者高度評價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執(zhí)政理念,、執(zhí)政風格,,關切中國未來走向
理論界積極發(fā)聲,建議總體規(guī)劃研討重大問題,,形成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理論與思想支撐
公眾充滿期待,,希望能以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社會重大問題為導向,回應社會期待,,凝聚正能量
對于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國家治理思想的邏輯和要點,,國內(nèi)外媒體是如何解讀和評價的,又引起了理論界的哪些思考和討論,,公眾對“頂層設計”又有怎樣的感知?通過較為全面深入的輿情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加準確地理解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國家治理戰(zhàn)略的思想精髓,有助于凝聚全社會力量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
治國先治吏:外媒高度評價,,民眾更多期待,專家稱反腐將有三大新趨勢
反腐敗既是實現(xiàn)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柱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表現(xiàn),。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堅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老虎蒼蠅一起打”,,反腐大戲連臺,。
《歐洲時報》6月27日刊文說,6月份,,中共中紀委創(chuàng)下打虎三項紀錄:一周內(nèi)3個省部級以上官員落馬,、一次連打兩個部級,、一個副國級。另一頭,,作為公共資金的守護者,,國務院審計署也交出這樣一張成績單:2013年發(fā)現(xiàn)并移送重大違紀違法案件線索314起,涉1100人,。紀檢對敏感官員不手軟,,審計對要害機構不客氣,反腐局面再迎興奮點,。
《華盛頓郵報》7月2日一篇報道指出,,中國目前正在進行一場中國現(xiàn)代史上力度最大的反腐行動。報道說,,中國新一屆政府開展的這場反腐行動,,比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歷次反腐行動都要走得遠。在過去半個世紀里雖然中國每一任領導人都曾向腐敗宣戰(zhàn),,但這輪反腐卻不同于以往,,每周都有新的官員或國企高管落馬。
《紐約時報》網(wǎng)站7月4日報道稱,,中國反腐機構的網(wǎng)站主頁上的主要標志是共產(chǎn)黨樸素而老派的金色錘子和鐮刀,。但是,在這種簡單的表象下是如今一種新現(xiàn)實——中共中央紀律檢察委員會為執(zhí)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做出的“老虎”,、“蒼蠅”一起打的指示,,正在展開一系列活動。
綜合國內(nèi)媒體報道發(fā)現(xiàn),,民眾對中央下一步反腐舉措期待極高?!吨袊嗄陥蟆芬豁椪{(diào)查顯示,,83.0%的受訪者坦言2013年中央的反腐力度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72.7%的受訪者明確肯定過去一年的反腐力度與成效,,提升了自己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展望2014年的反腐敗工作,81.3%的受訪者直言充滿期待,,72.8%的受訪者明確表示有信心,。
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預測,今后反腐工作將出現(xiàn)三方面的新趨勢:首先會加強腐敗治本即預防腐敗工作,,具體來說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會加快推進權力清單制度;其次將可能啟動新提任領導干部有關事項公開制度的試點工作,,對于新提任領導干部個人事項的公開內(nèi)容及形式,可能會出臺更為具體的細則;最后,,將會進一步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作用,,扭轉(zhuǎn)長期以來地方紀委無法有效監(jiān)督同級黨委的被動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輿論關注怎樣“啃硬骨頭”,專家普遍認同深改突破口或在“法治國家建設”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改革“大棋”如何“落子”,、制度設計如何付諸實施,,成為輿論、專家及公眾關注的焦點,。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正通過反腐和整頓風氣,為正在進行的深水區(qū)改革凝聚民心,,排除障礙,。
《華爾街日報》5月19日報道稱,國家發(fā)改委明確今年經(jīng)濟改革九大任務,,顯示經(jīng)濟改革正不斷向前推進,。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網(wǎng)站6月13日刊發(fā)《中國力戰(zhàn)“政令不出中南海”》文章指出,,中國的改革經(jīng)驗顯示,,地方創(chuàng)新一直是改革重要力量,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權威與地方積極性,,兩者缺一不可。針對司法體制改革,,韓國《中央日報》發(fā)表評論說:“在強化地方司法服務方面,,將改變原有的司法和行政管轄區(qū)完全重疊的現(xiàn)行體制,這也意味著消除地方政府的干涉及因此導致的制約”,。
巴西中國亞太問題研究所所長塞維利諾·卡布拉爾表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對全中國人民來說是一個“新的長征”,必然會將中國發(fā)展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并且很可能為世界帶來新的氣象,。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所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案可能會給世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甚至是發(fā)達國家發(fā)展提供寶貴經(jīng)驗,。
面對國內(nèi)外媒體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關注,,著名經(jīng)濟學家吳敬璉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通過以后,,大家都感到振奮?,F(xiàn)在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執(zhí)行,,目前有三個方面的障礙需要解決:意識形態(tài)中的蘇聯(lián)模式障礙,,特殊既得利益群體的障礙,,舊體制所造成的障礙。
對于改革面臨的障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和“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兩大高層決策機構將如何運作也受到外界關注,。下一步在集中各方面智慧的基礎上,如何盡快確定這一輪改革的突破口,,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鴻認為,,深改突破口或在“法治國家建設”,這一觀點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同,。
治理體系完善:學者建議加強理論研究與政策咨詢的力度,,公眾更關注切身利益問題的解決,期待實踐層面的探索與突破
加拿大《星島日報》3月5日社論稱,,習近平兩會前召集全國省部級主要官員開會,,闡述“國家治理”理念,強調(diào)要提高民眾依法管理國家,、經(jīng)濟社會文化及自身事務的能力,,敏感的觀察者結(jié)合政府去年大幅減政放權之舉,認為未來在某些公共領域,,政府讓度部分空間給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可能性將升高,。
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治理體系的完善一方面需要國家重大課題的攻關,,另一方面需要推進中國特色的智庫建設,。如何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需要理論的攻關,,也需要改革研究的攻關,。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治理和治理體系?什么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對此,,理論界已經(jīng)有不少論述和表述,在此基礎上,,還可以作出進一步的梳理和界定。
相較于理論界對于理論問題的研討,,公眾的關注點更多地集中于一些切身利益相關問題的解決,,如反腐、教育,、就業(yè),、養(yǎng)老等“老難題”,能否通過治理轉(zhuǎn)型得到“新解決”,。同時,,如何在公眾參與方面開辟新途徑,,也成為實踐層面的具體期待。
北京大學教授王錫鋅指出,,公眾參與是現(xiàn)代國家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對國家治理來說,宏觀治理需要黨和政府來指引把握,,但是微觀治理,,有序的、有效的公眾參與是一個關鍵,,是微觀民主很重要的實踐,。中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眾意見調(diào)查部主任馮楚軍認為,無論是社會問題的處理,,還是改革在深水區(qū)的推進,,摸著石頭過河就是一種公眾參與,也是群眾路線制度化的體現(xiàn),。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國家治理的系列論述,得到了國內(nèi)外媒體的積極評價,、理論界的熱議和公眾的高度認同,,而在不同層面,每個領域的關注點又有所不同,。國外媒體及學者希望通過分析及梳理,,了解未來中國政治走向;理論界建議總體規(guī)劃研討重大問題,形成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理論與思想支撐;公眾則希望能以現(xiàn)實的經(jīng)濟社會重大問題為導向,,回應社會期待,,以此凝聚全社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正能量??梢灶A見的是,,如何在基層將治理理論、治理模式與中國國情相結(jié)合,,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仍將引起各界持續(xù)密切關注,。
責任人編輯:萬鵬,、謝磊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