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1精品免费久久看|亚洲精品自慰出水AV|老司机在线精品视频播放|吃瓜黑料网51|婷婷久久精品一区|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91久久精品国产二区|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鸳鸯影院|精品欧美日韩一二三区,新有菜无码AV在线播放,亚洲尤物 在线,ecinmuhendislik

中國省部級反腐實證探析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作者:汪波 鄭姍姍
字號: + - 16
原標題:汪波 鄭姍姍:中國省部級反腐實證探析

  [摘 要]十八大以來持續(xù)高壓的反腐倡廉初步展現了中國政治生活的“新常態(tài)”,?;诎咐龓斓臄祿y(tǒng)計,三個核心指標“省部級腐敗官員查處數量的變遷”“涉案金額規(guī)模變遷”“腐敗獲刑期變化”展示了當代中國省部級反腐規(guī)模與趨向,。從根源來看,,權力-人格化權威-資本的三元交融為省部級官員權力尋租提供了經濟空間,。從制度異化來看,委托代理鏈條過長,、信息壟斷,、公民監(jiān)督的搭便車、政策規(guī)避導致橫向與縱向維度的雙重委托代理失靈,。從腐敗集團化趨向來看,,省部級腐敗集團構成“核、點,、線,、網,、體”五要素支撐的“分利聯盟”,基于其所控制的政治,、經濟與信息資源,,壟斷著委托代理鏈條的信息傳遞的速率與內容,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團體腐敗的風險與成本,。


  [基金項目]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大數據網絡與中國特色數字協商民主”(15BZZ083)


  [作者簡介]汪波(1975-),,男,江蘇南京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行政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學博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鄭姍姍(1993-),,女,河北邯鄲人,,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一、研究背景與研究方法


  中國改革開放既創(chuàng)造了經濟發(fā)展的“中國奇跡”,,但與此同時,,少部分官員的官場腐敗也成為一種顯著現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速反腐,,既打老虎,也打蒼蠅,,體現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與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鮮明地提出了四個“足夠自信”:全黨同志對黨中央在反腐敗斗爭上的決心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取得的成績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帶來的正能量要有足夠自信,,對反腐敗斗爭的光明前景要有足夠自信。


  在頂層設計下,,當代中國反腐已經形成上下聯動的綜合體系,。在國家反腐體系中,省部級領導位于區(qū)域治理與部委治理的中樞環(huán)節(jié),,因此省部級反腐成為國內外關注焦點,在此背景下,,本文選取當代中國省部級反腐為研究對象,,案例與數據收集的時間區(qū)間為2000—2015年,力圖以數據說話,,對省部級領導干部腐敗案件的規(guī)模,、金額,、懲處與刑期展開科學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深入剖析省部級領導干部腐敗背后的成因,。這構成研究的核心問題與基本目標,。


  研究方法:基于案例庫的數據分析。研究方法未采取常見的典型反腐個案分析,,也未采取案例比較分析,,原因在于無論是典型個案分析,還是多種案例比較,,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研究者案例選擇的偏見,,這種偏見在特定情況下會使理論推導缺乏足夠公信力。本研究方法采用了基于全案例庫的數據統(tǒng)計分析,。具體方法論流程表現為:概念界定與時空界定—省部級反腐案例庫的建構—案例庫的數據抽取—數據制圖與分析,。(1)首先進行概念界定。本文研究對象指向為省部級腐敗領導干部,。省部級干部指國家各部委局正副部長,,各省正副書記、省長,、人大主任與副主任,,政協主席與副主席等干部。(2)案例庫的建構,。從權威網站(中紀委網站)全面收集案例,,然后建立2000-2015年區(qū)間省部級領導干部腐敗的數據庫。(3)案例庫的數據抽取,?;诎咐龓欤丛O計的各種類型與維度進行歸類統(tǒng)計,,形成量化的數據庫,,進一步從案例庫中抽取出數據。(4)基于數據庫進行制圖與分析,。由于此數據庫不是抽樣數據,,而是構成了2000-2015年的全樣本結構,因此數據的信度與效度很高,,理論分析建立于堅實而可信的全樣本案例結構之上,。


  二、當代中國省部級反腐:三種核心指標觀測


  基于歸類統(tǒng)計,,當代中國省部級反腐已形成綜合數據庫,。該數據庫包括多維度、多類型的數據,,但是,,從核心數據來看,,關鍵指標有三:第一指標為省部級腐敗官員查處數量的變遷;第二指標為省部級腐敗官員涉案金額規(guī)模的變遷;第三指標為省部級腐敗官員獲刑期的變化。這三個指標最具代表性,,借助這三個指標,,對當代中國省部級反腐這一現象進行觀測,以發(fā)現省部級反腐的當前狀態(tài)與發(fā)展趨向,,進而探析其內在原因,。


  (一)第一指標:省部級腐敗官員查處數量變遷


  從省部級腐敗官員查處數量的變遷來看,在2000年至2015年這一歷時性區(qū)間,,省部級反腐案件既有增長,,也有下降,在波浪中顯著增長,。其中,,兩波增長較為顯著。第一波是2002年至2005年,。2002年查處省部級腐敗官員4位,,其中正部級1位,副部級3位,。在之后幾年中省部級查處官員數量快速增長,,在2005年達到第一個峰值,查處省部級腐敗官員達到14位,,其中正部級3位,,副部級11位。


  圖1 省部級腐敗官員人數變遷2000-2015(略)


  第二波增長是2012年之后,,省部級領導腐敗案件呈現顯著上升趨勢,。這與十八大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十八大以后,,中央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場嚴厲的反腐敗斗爭,,以解決治黨失之于寬、失之于松,、失之于軟的難題,。在此背景下,省部級腐敗官員由2012年的3位上升到19位(2013年),,然后迅速上升到37位(2014),,再略回落至33位(2015)。這體現出中央前所未有的反腐力度,,進一步表明黨懲治腐敗的“零容忍”態(tài)度,。在持續(xù)的反腐高壓態(tài)勢下,領導官員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我們黨是用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也是我們的力量所在,。我們現在要強調的是扎緊黨規(guī)黨紀的籠子,,把黨的紀律刻印在全體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心上”。


  (二)第二指標:省部級腐敗官員涉案金額變化:總量,、平均值,、中位數


  自2000年以來,省部級官員腐敗涉案金額,,在總數,、平均數、中位數三個指標方面總體呈現波浪形遞增,。其中,,兩波增長較為顯著。2002年,,省部級官員腐敗涉案總金額僅為405.9萬元,,而2005年達到6439.8萬元,2006年,,省部級官員腐敗涉案總金額達到2億7113萬元(第一個峰值),。之后有所下降。第二波發(fā)生于十八大之后,,在2015年,,省部級官員腐敗涉案金額由6589萬元(2012年)直線上升,達到了7億7800萬元(第二個峰值),。


  盡管省部級官員腐敗涉案金額平均值與總量變化很大,,但是,從中位數這一指標來看,,腐敗涉案金額并未發(fā)生顯著變化(參見圖2),。從具體數據來看,2012年中位數為最低,,省部級官員腐敗涉案金額的中位數為600萬元,。而在2013年,中位數達到最高值:2049.2萬元,。2015年略有下降,,中位數為2000萬元。


  圖2 省部級官員腐敗涉案金額:總量、平均值,、中位數(單位:萬元)(略)


  這說明:盡管省部級腐敗官員涉案金額總量顯著增長,,但是,多數省部級腐敗官員涉案金額并未發(fā)生顯著增長,。省部級腐敗官員涉案金額呈現兩極分化趨向,,少數省部級腐敗官員涉案金額巨大,從而大幅提升了省部級腐敗官員的總涉案金額與平均值,。

  (三)第三指標:省部級高官腐敗獲刑期變遷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大批腐敗官員(“老虎”與“蒼蠅”)被查處。省部級官員腐敗案件的量刑結果主要存在四種類型: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緩、死刑,。從2010-2015區(qū)間省部級腐敗高官獲刑期的總體來看,,有期徒刑21位,占比47%,。無期徒刑11位,,占比24%。死緩13位,,占比29 %,。有期徒刑又可區(qū)分為10年以下與10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中,,10年以上有期徒刑達到20位,,占比45%;而 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僅有1位,僅占比2%,。強有力的反腐將黨紀國法變成實實在在的高壓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格局正初步形成,。


  圖3 省部級腐敗官員獲刑期:2010-2015(略)


  這是從總量來觀測省部級高官腐敗獲刑期的變化,從歷時性變遷趨向來觀察(參見圖4),,在量刑分布結構中,,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增長顯著,由2014年的1位直線增加到16位(2015),。死緩則有所下降,,由2010年的8位下降到1位(2015)。無期徒刑由2010年的3位下降到1位(2015年),。量刑分布進一步表明黨和國家反腐的堅定立場和對腐敗“零容忍”的態(tài)度,。正如古語云: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guī)矩,。反腐是黨心民心所向,,既是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必然要求,。


  圖4 省部級腐敗官員獲刑期變化:2010-2015(略)


  三,、基于數據的邏輯探析:三重維度


  綜上所述,三個核心指標綜合展現了2000年以來我國省部級腐敗的規(guī)模,、金額、懲處與刑期,。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基于案例數據,,進一步對當代中國省部級反腐進行內因探析。分析由三個維度展開:第一維度是外因分析,,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對轉型期省部級腐敗進行權力—資本關系詮釋,。第二維度由外因轉向內因分析,從理性選擇視角探析省部級腐敗官員的行為動機,。第三維度是集團分析,,從集團政治視角對省部級官員團伙腐敗進行探析。最后,,將三個維度綜合起來,,從外因到內因再到綜合分析,形成互相印證的邏輯體系,。


  (一)省部級反腐的權力—資本關系分析:倒U形曲線


  政治經濟學將政治與經濟作為一個系統(tǒng)進行綜合分析,,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一種基本政治分析思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芭懦粽氖袌隼碚?,或者純粹地把經濟作為外生力量的政治概念,本質上是有限的和不平衡的,。它們不能告訴我們政府權力與經濟財富之間的關系,。”省部級腐敗究其根源,,歸根結底源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從而為權力尋租提供了土壤。省部級權力腐敗與經濟之間關系可用倒U形曲線來表示(參見圖5),。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原初商品經濟——人格化市場經濟——法治化市場經濟。在原初商品經濟階段(改革開放初期),,隨著權力與商品經濟的結合,,權力腐敗行為有所增加,但并不顯著。


  圖5 經濟發(fā)展與腐敗程度的倒U曲線(略)


  當商品經濟規(guī)模不斷擴大,,權力與經濟活動不斷融合,,腐敗行為急劇擴張。這一階段的權力腐敗具有典型的“人格化市場經濟”的特征,,所謂“人格化市場經濟”是指省部委領導基于權力,,將個人權威高度滲透于資本活動與區(qū)域經濟活動,從而形成基于人格權威的區(qū)域政經一體化格局,。胡偉教授曾對中國政治場域的人格化權力進行詮釋:“在這種權力結構中,,政治權力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政治體系中的人際關系,而不一定取決于法定政治機構中的職位,?!边@種分析將人格權威與權力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而本文進一步將這種人格權威與資本結合起來考量,。當前省部級官員腐敗現象很大程度上是“人格化市場經濟”的結果,。在山西、四川等省塌方式腐敗中,,資本集團在權力背后充當權錢交易的經紀人,,成為腐敗利益集團的黏合劑。


  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現代化過程中所出現的腐敗現象,,一些西方權威學者也進行了解析,。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對新興國家現代化道路中的腐敗現象進行了解釋:“在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價值觀轉變,,財富和權力擴張,,政府權威增加等因素造成腐敗易生?!辈伎材险J為:“在重商主義社會中,,政府的行政干預抑制了競爭,擴大了供求差額,,差價收入即租金從而形成,。因此,是政府的管制,、壟斷和特權造成了租金差從而制造腐敗,。”這皆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現代化初期,,權力與資本的過度交融會導致權力偏離公共屬性的軌道,。省部級官員腐敗的區(qū)域分布也能證明這一理論命題。從區(qū)域來觀察省部級官員腐敗,,在2000-2015年區(qū)間,,在經濟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省部級腐敗官員達到119位,占比57.8 %,。而在西部地區(qū),,省部級腐敗官員為35位,僅占比17.0%,。中部地區(qū)為52位,,占比25.2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在經濟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由于政府權力頻繁而廣泛地契入大規(guī)模的區(qū)域經濟活動,,權力尋租具有更大空間與機會。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漸成熟,,權力行為的透明化程度越來越高,法治成為權力與資本的交往準繩,,權力尋租的經濟基礎必將逐漸弱化,腐敗行為將得以遏制,,權力運作逐漸回歸到公共屬性,。


  (二)理性選擇與雙重委托代理鏈條失靈


  理性選擇理論以經濟人為基本假設前提,以此觀察政治經濟生活,,解析政治行為,,“在‘經濟’和‘政治’之間或在‘市場’和‘政府’、‘私人部門’和‘公共部門’之間,,并未劃出任何界線,。經濟學家不必只限于研究市場中每個人的行為。通過交易經濟學方法的或多或少的自然延伸,,經濟學可以根據交易范例來觀察政治和政治過程”,。理論選擇視角可適用于省部級腐敗干部分析。


  在理性選擇視角下,,省級政府腐敗官員也是理性官僚,,處于現行制度結構的約束之中。對于省級政府官員而言,,這種約束主要體現為雙重委托代理:第一重委托代理是橫向委托代理?,F代民主社會中,“人民公意是政治權威合法性的唯一基礎”,,區(qū)域民眾是委托人,,通過人大進行權力委托,省級政府與領導官員作為代理人,,進行區(qū)域治理,,并對省人大負責,。第二重代理是縱向委托代理。在中國單一制國家結構下,,省級政府受到中央政府委托,,按中央戰(zhàn)略布署與頂層設計,展開區(qū)域治理,。


  在雙重委托代理制度結構中,,省級政府官員行為存在多元動機,但主要體現為三種核心行為動機:(1)基于公共利益追求的公共行為,。(2)基于集團利益追求的集團政治行為,。集團利益既包括部門利益、地方利益,,也包括貪腐集團的集團利益,。(3)基于個體利益的貪腐行為。這三重行為動機共存于政治場域之中,,在形式上共存,,在實質上彼此沖突,形成一致與沖突的矛盾綜合體?,F實政治生活中,,省級政府領導官員權力的運作往往界于三元利益屬性的混合狀態(tài),“特定政府行為究竟側重于實現公共利益,,還是側重于特定集團利益,,或是側重于官員自身利益,取決于在既定制度約束條件下特定政治主體,,以特定利益為圓心,,根據三元屬性的對比與動態(tài)變化實施政府行為,所實現特定的利益分配”,。在理想狀態(tài)下,,公共權力的委托—代理鏈條得到有效監(jiān)督,省部級領導官員既不敢腐也不想腐,,公共權力呈現出公共屬性,,能有效促進公共利益最大化。


  但是,,在現實政治實踐中,,雙重委托—代理鏈條皆存在失靈的可能性。從橫向委托—代理鏈條來分析,,區(qū)域民眾是權力的委托者,,但是,由于通過一層層人大代表選舉產生省級人大來實施監(jiān)督,,這導致權力委托—代理鏈條過長,。這不僅增加了監(jiān)督成本,,而且使監(jiān)督能量逐漸消散于信息傳遞過程。對于理性的公民而言,,權力監(jiān)督也是一種公共產品,,公民存在著“搭便車”動機。權力監(jiān)督需要公民付出時間成本與物質成本,,但監(jiān)督所獲的收益卻為整個社會所共享,。雖然權力腐敗導致社會整體福利的重大損失,但在多數情況下,,公民個體并不能直接感受到利益損失,。因此,當理性公民發(fā)現監(jiān)督成本遠大于自身利益收益時,,就喪失了實施監(jiān)督的動力,。在制度約束失靈的背景下,權力運作趨向于自利屬性,,“行為人從事腐敗行為的收益大于成本時,,就可能鋌而走險”?!坝袡嗔Φ娜诵惺箼嗔χ钡接龅接薪缦薜牡胤讲磐V埂?,公權力在此時往往發(fā)生異化,為官僚自身或為集團利益服務,,并引起社會財富的不公正分配。


  從縱向委托—代理關系來看,,在單一制國家結構中,,省級政府位于中央與地方的中樞環(huán)節(jié),受到中央政府委托,,必然需要貫徹中央政府政策,,傳遞中央信息。但是,,省級政府除了貫徹中央政府大政方針之外,,還存在著相對獨立的權力偏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對于中央政策執(zhí)行,“打擦邊球”一度成為地方政府上項目,、拉投資,、建工程的博弈策略。在不明顯違抗中央政府的前提下,,省級政府往往在中央政策邊緣,,與縣市政府,、區(qū)域經濟主體聯合推進區(qū)域治理。從省級腐敗官員來看,,省部級領導干部腐敗行為多發(fā)生在一把手期間,,在此期間,搞家長制,、一言堂,,以樹立絕對權威。對下,,同級和下級不敢監(jiān)督一把手;對上,,對于轄區(qū)范圍內的腐敗事故,省部級領導干部常進行有選擇地上報,,甚至隱而不報,。這導致縱向委托代理失靈。


  (三)集團腐?。悍掷撁?、信息壟斷與委托—代理鏈條的反控


  集團分析是政治分析的重要進路,奧爾森通過“固定匪幫模型”的分析,,指出“共容利益構成利益共同體另一只看不見手”,。在政治生活中,各種政治主體不是分散,、孤立的存在,,往往以“團塊組合”形式存在,形成利益分布的交叉與重合,。當不同政治利益主體間利益交叉,,形成潛在一致的“共容利益”時,“集體行動”可能發(fā)生,。利益重疊部分越大,,利益共同體越牢固,腐敗的“集體行動”越有可能,。


  從2000年至2015年這一歷時性區(qū)間來觀察省部級腐敗案件,,絕大部分省部級腐敗官員具有團體化、家族化特征,。隨著雙重委托—代理鏈條的失靈,,理性的腐敗官員逐漸由個體腐敗轉向更安全的腐敗方式:集團腐敗。個體腐敗雖可利用制度漏洞,,卻無法控制委托—代理鏈條的信息傳遞,,因此腐敗的風險與成本依然較高。但是,,在集團腐敗中,,由于腐敗集團不僅控制了區(qū)域政治與經濟資源,,而且壟斷著民眾難以獲取的內部信息資源,可以決定向雙重委托人(區(qū)域民眾與中央政府)傳遞信息的內容,、速率,。這使腐敗集團可在相當程度上擺脫委托—代理的權力控制,甚至可以反控委托—代理的信息鏈條,?!斑@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搞了不少制度性規(guī)范,,但有的過于原則,,缺乏具體的量化標準,形同擺設;有的相互脫節(jié),,彼此缺乏銜接和協調配合,,形不成系統(tǒng)化的制度鏈條,產生不了綜合效應;有的過于籠統(tǒng),,彈性空間大,,牛欄關貓,很多腐敗問題不僅沒有遏制住,,反而愈演愈烈,。”


  作為一種“理性選擇”,,腐敗官員通過各種方式融入腐敗集團,,以降低腐敗成本與風險,在政治上拉幫結派,,在經濟上互相利用,,通過拉幫結派、結黨營私,,拉山頭,、找關系,、尋靠山,、選站隊、進圈子,,形成利益共同體,。著名學者曼瑟爾·奧爾森提出“分利聯盟”理論視角,對這種現象進行剖析:在政治體系中,,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不斷積累權力,逐漸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分利聯盟(distributive coalition),?!胺掷撁朔@并綁架了政治體制,。所以,要做任何事情,,這個分利聯盟下面的每一個小團體都必須得到滿足,,而每個小團體都狹隘地按自身利益行事,罔顧集體利益,?!? 這導致了政府決策難以推進,權力在一定程度上異化為尋租工具,,“這些集團不是在創(chuàng)造財富,,而是利用政治體制攫取利益或尋租。這種租金損害公眾利益,。但公眾無法進行有效組織,,不能像銀行業(yè)或玉米生產商那樣自覺保護自身利益。結果,,尋租行為就這么耗下去”,。奧爾森認為在民主體制中,分利聯盟俘獲政治體制構成一個無解困境,,只有兩種東西可以打破這個困境:一是革命;二是外部沖擊(如戰(zhàn)爭),。在中國特色的政治語境下,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尋找到第三種方式: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互動的全方位反腐,。十八大以來持續(xù)高壓的反腐倡廉成功地打破了分利聯盟對政治體制的俘獲。


  從結構來看,,省部級腐敗集團由“核,、點、線,、網,、體”五要素所支撐。(1)核,。核指在腐敗集團中,,具有豐富資源與話語權,掌握著大量政治,、經濟資源的集團權威,。腐敗核心將人格化權威貫穿于腐敗共同體的政治與經濟活動。正因為如此,,習總書記指出:“從嚴治黨,,關鍵是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2)點,。點是指依附于腐敗集團的官員以及相關經濟主體,,這些主體依其所掌握的資源,在腐敗集團中呈現出差序分布格局,。(3)線,。線指在腐敗集團內部,各領域,、各地區(qū)腐敗官員串接起來的腐敗鏈條,。(4)網。網指各種腐敗鏈條進一步縱橫交織,,形成的較為龐大的利益網絡和腐敗網絡,。(5)體。體指基于共同利益與腐敗網絡,,形成了集中,、相對封閉,而且具有排他性的腐敗官員團體,。從類型來看,,腐敗利益共同體主要包括三種類型。塊狀團體:一省屬地抱團型,。山西,、四川、江蘇等省塌方式腐敗是典型案例,。在塊狀團體腐敗中,,腐敗面積較大,從省到市到基層政府形成從上至下的團塊式腐敗;條狀團體:行業(yè)壟斷型,。這在利益集團壟斷行業(yè)表現得尤其明顯,,石油領域、煤炭領域等壟斷行業(yè)的腐敗是典型案例;秘書依附型團體,。在秘書依附型團體中,,領導和秘書之間、秘書和領導親屬,、秘書和秘書之間往往形成了牢固的利益共同體,。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guī)矩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6:34.


  [2] [美]曼瑟爾.奧爾森著,,蘇長和(譯).權力與繁榮[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47.


  [3] 胡偉.政府過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39.


  [4] [美]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1988:55.


  [5] [美]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M].上海:三聯出版社,,1989:31.


  [6] 在此處,,東部地區(qū)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海南12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中部地區(qū)包括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個省、自治區(qū);西部地區(qū)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10個省,、自治區(qū).


  [7] [美]布坎南.自由,,市場與國家[M].上海:三聯出版社,1989:31.


  [8] [法]盧棱.社會契約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14.


  [9] 汪波.論政治理性人-政治學人性假設的基本邏輯.浙江社會科學,,2007(6).


  [10] [美]加里·貝克爾.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56.


  [11] [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54.


  [12] [美]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M].上海三聯書店,,1995:76.


  [13] 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guī)矩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6:61.


  [14] [美]曼瑟爾.奧爾森著.國家興衰探源:經濟增長,、滯脹與社會僵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8.


  [15] [美]曼瑟爾.奧爾森著.國家興衰探源:經濟增長,、滯脹與社會僵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98.


  [16] 習近平.習近平關于嚴明黨的紀律和規(guī)矩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方正出版社,,2016:32.


  [17] 習近平.習近平論中國夢[EB/OL].人民網,,2012-11.

責任人編輯:萬鵬、謝磊

  •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