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國情到新國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zhàn)略思考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且不可逆轉的現象,。伴隨這一進程的到來,,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勢必將受到人口老齡化深刻的影響和沖擊。對于中國而言,,老齡化和少子化并存的趨勢也越來越引起國人的廣泛關注,。從20世紀7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我國較快地完成了人口轉變過程,,并帶來了人口年齡結構的快速轉變,。200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0%,,按照聯合國的定義已經進入老齡型社會,。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總量已達到2.22億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為16.15%;65歲及以上人口總量為1.44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0.47%。這表明,,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而且速度也日益加快,。
作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也受到了人口老齡化的深遠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結構轉型、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伴隨著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tài),,社會治理凸顯新特征,,科技創(chuàng)新取得新突破,,人口老齡化也呈現新特點。老年人口規(guī)模大,、增長速度快、城鄉(xiāng)不均衡,、老齡進程與經濟發(fā)展不同步,、未富先老等,都是現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鮮明特點,。人口老齡化進程勢必將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明顯的負面作用,。許多發(fā)達國家經驗表明,人口老齡化將減少勞動力有效供給,,減緩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對產業(yè)結構調整產生不利影響并導致儲蓄率的下降。[1]這些經驗也表明,,人口老齡化必將給未來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
與此同時,,公眾、決策者和媒體對來勢洶洶的人口老齡化態(tài)勢及如何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等諸多熱點問題給予了持續(xù)的關注,。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以下簡稱《公報》)精神指出:“促進人口均衡發(fā)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薄豆珗蟆窂幕緡叩膶用鎻娬{了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性,體現出對這一問題超乎尋常的高度重視,。近期,,習近平總書記也對老齡工作做出了新的批示: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fā)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生育、就業(yè),、養(yǎng)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2]
鑒于此,在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的同時,,需要在基本國策的高度進行頂層的戰(zhàn)略設計,,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規(guī),積極有效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引發(fā)的各種挑戰(zhàn),,并盡可能規(guī)避人口老齡化進程給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的負面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確保廣大老年人乃至全國人民的福祉。
一,、中國國情與國策的發(fā)展脈絡
眾所周知,國情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本國的社會制度,、經濟發(fā)展水平、生產技術基礎,、人口狀況(包括人的數量,、構成、密度,,文化狀況和增長速度等),、地理環(huán)境(包括國土面積,、自然資源、地質狀況,、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等)等因素之間的基本狀況和相互關系,。[3,4]由此不難看出,,國情是對國家整體社會經濟發(fā)展情況和自然人文形態(tài)等情況的綜合描述。相比之下,,基本國情則是在宏觀層面對國情進行的概括,,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社會性質及其所處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總體狀況,[5]在對于國情的認識過程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一般而言,,國情和國策密切相關,。所謂“基本國策”,是指中央制定的那些對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全局性、長期性,、決定性影響的重大謀劃和政策,。[6,7]基本國策是戰(zhàn)略性的政策舉措,,是我國在政策實踐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類特殊政策,,對于保障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穩(wěn)定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科學認識當前的基本國情既是制定基本國策和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決定了我國的基本國策必須重點圍繞著社會制度,、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人口經濟、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等方方面面的基本國情加以考察和制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確定了若干項基本國策,,包括計劃生育(1982年首次提出)、環(huán)境保護,、對外開放等等??傮w而言,,盡管缺乏對“基本國策”定義的權威界定,學界也難以達成共識,,[9,,10]但一般是指在國家級權威政策文本中被明確界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的那些政策。[11]這些基本國策的實施,,伴隨著將近四十年改革開放的進程,,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保駕護航作用。
從上述分析可知,,基本國策的制定都是為了維持國家長治久安以及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大目標,,同時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賦予某項政策以基本國策地位,,既凸顯了該政策問題的戰(zhàn)略地位,,同時也彰顯了黨和國家對于該政策問題的高度重視和解決決心。因此,,從基本國策的成立條件來看,,戰(zhàn)略性、嚴峻性,、全局性和長期性是不得不考慮的基本因素,。戰(zhàn)略性是指該問題影響到社會經濟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嚴峻性是指該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迫在眉睫;全局性是指該問題是全國范圍內的普遍問題,,需要宏觀政策統(tǒng)籌執(zhí)行,;長期性是指該問題在較長時期內都會產生不利影響,需要長期關注,。通過國家級政策文本的頒布施行,,最終確立某項政策的基本國策地位。
毋庸置疑,,我國人口老齡化及其引發(fā)的諸多問題已經具備這些特性,。首先,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深、加快不僅會影響社會經濟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同樣這一進程必將貫穿整個21世紀,,將是人口發(fā)展的長期主題。解決人口老齡化進程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需要各個部門,、各個地區(qū)協同合作,全方位超前應對,。因此在客觀層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具備上升為基本國策的基本條件,媒體和諸多學者也通過不同途徑曾發(fā)出類似的呼吁,。[12-15]在法律法規(guī)制定和政策實踐層面,,也體現了政府一直以來對于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中發(fā)〔2000〕13 號)中指出:“老齡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全黨全社會必須從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大局出發(f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老齡工作,。”接下來,,在《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tǒng)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中發(fā)〔2006〕22 號)中就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做出專門部署,。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領導集體對于人口老齡化問題做了進一步戰(zhàn)略部署,,出臺多項《公報》和改革舉措,,對計劃生育政策為代表的人口政策進行適時的調整和完善,不僅全面開啟兩孩時代,,也表明解決老齡問題的信心和決心,。
因此,無論是在客觀層面,,還是在政策層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都有著堅實的基礎,。這既是確保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現實要求,同時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明智之舉,。因勢利導,,未雨綢繆,可以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及人口“又多又老”新國情。
二,、人口“又多又老”:貫穿于中國21世紀的新國情
自從2000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發(fā)展態(tài)勢迅猛,程度不斷深化,,速度不斷加快,。這一進程的長期性,又使得中國人口“又多又老”成為貫穿中國21世紀的新國情,??傮w而言,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體現為三個主要特點:人口老齡化進程不可逆轉,、人口老齡化基本特征不可復制,、人口老齡化所引發(fā)的挑戰(zhàn)不容樂觀。
1.人口老齡化進程不可逆轉
從時間歷程來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貫穿我國21世紀始終,,并且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發(fā)展過程。從時間節(jié)點上來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劃分為快速發(fā)展,、急速發(fā)展、緩速發(fā)展和高峰平臺四個階段,。其中,,每個階段的增速和存量都有所不同,但又相輔相成,。
第一階段:人口老齡化快速發(fā)展階段(2010-2022年),。這一階段是有利于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zhàn)略機遇期。在此階段,,老年人口將迎來第一個增長高峰,,年均凈增加840萬,達到2.68億,,人口老齡化水平提升至18.5%,,但仍屬于輕度老齡化階段。
第二階段:人口老齡化急速發(fā)展階段(2023-2035年),。這一階段老年人口規(guī)模增長最快,,老齡問題集中爆發(fā),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最艱難的階段,。與此同時,,老年人口將迎來第二個增長高峰,年均凈增加約1200萬,,2035年達到4.18億,,人口老齡化水平攀升至29%,,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與目前人口老齡化程度最嚴峻的日本旗鼓相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前后,中國老齡人口撫養(yǎng)比將首次超過少兒撫養(yǎng)比,,標志著中國進入一個以撫養(yǎng)老年人為主的時代,。
第三階段:人口老齡化緩速發(fā)展階段(2036-2053年)。這一階段,,人口老齡化速度有所放緩,,但總人口負增長加速,高齡化特征十分突出,。老年人口年均凈增加380萬,,2046-2050年將迎來老年人口第三個增長高峰,年均凈增加650萬,,2053年達到4.87億的峰值,,人口老齡化水平接近35%,處于重度老齡化階段,,并超過屆時發(fā)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第四階段:人口老齡化高峰平臺階段(2054-2100年)。人口老齡化勢頭逐步減弱,,人口年齡結構進入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伴隨總人口規(guī)模的縮減,少兒,、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共同減少,,到21世紀末分別為1.66億、5.82億和3.83億,。整個21世紀后半葉,,少兒、勞動年齡和老年人口的比重高度穩(wěn)定在15%,、51%和34%左右,,形成一個穩(wěn)態(tài)的老齡化高峰平臺期。
2.人口老齡化基本特征不可復制
由于20世紀中期生育率快速增加所帶來的人口激增問題及社會發(fā)展問題,,從70年代起,,我國實行了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一方面,,以“一孩”為主導的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遏制了人口的膨脹速度,,完成了“少生優(yōu)生”的目標;但另一方面,,過于嚴厲的人口政策也促使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劇烈轉型,用不到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fā)達國家上百年的人口轉變歷程,并在2000年進入老齡型社會,。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一人口轉變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與同樣經歷人口快速轉變的東亞國家如韓國,、日本相比,,我國的轉變速度之快仍然是相當驚人的。
不僅如此,,我國人口老齡化不僅體現在速度快,,而且還體現在規(guī)模大、高齡化顯著,、城鄉(xiāng)不均衡,、老年撫養(yǎng)比高、未富先老等諸多特點,。這些獨特的現狀,,都使得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不可復制的鮮明特色。
圖1 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的人口數,,所占比重以及老年撫養(yǎng)比(略)
(1)未富先老
由于改革與發(fā)展的階段被極大的壓縮,,我國人口老齡化體現出鮮明的“未富先老”特點。所謂未富先老,,是與已經走過人口轉變歷程的發(fā)達國家進行對比,,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經濟總量”未富而老齡化先至,;另一方面,,“人口紅利”未至而老齡化先至。從經濟總量來看,,我國開始人口老齡化時人均GDP僅1000美元,,而發(fā)達國家在同一階段人均GDP可達5000~10000美元。[16]而彼時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中國也僅僅在一百名之外,。與快速到來的老齡化進程對應的,是薄弱的經濟實力以及不完善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所有這些都給積極應對老齡化工作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此外,從勞動力結構來講,,我國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時,,也面臨著人口紅利衰減、養(yǎng)老資源不足等情況,。[17]人口老齡化不僅會降低儲蓄率,,也會給經濟增長帶來負面作用,。人口老齡化的過早到來,削減了勞動力人口的數量,,同時也提高了老年撫養(yǎng)比的比重,。這種雙重作用,使得人口老齡化對于就業(yè)與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負面影響更為明顯,。
(2)規(guī)模超大且速度超快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相應的老齡人口的規(guī)模也非常大。數據資料顯示,,2013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2億,預計到2022年可以達到2.67億,,年均增長840萬人,;而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在2013年超過1.31億人,,在2014年更是猛增至1.37億人,,增長速度也超快。從老年人口比重來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幾乎呈直線上升狀態(tài),2014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比重已經突破了10%,。預計到21世紀中葉,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將從當前的10%提高到30%左右,,僅用了4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發(fā)達國家上百年人口轉變的過程,,速度十分驚人。[18]
(3)壽命延長快,,高齡化顯著
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改善以及經濟生活水平提高,,我國平均預期壽命也不斷提高。根據《〈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實施評估報告》顯示,,我國當下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34歲,,而在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中,這一數字為74.83歲,,五年內增長了1.5歲,。[19]平均預期壽命居于發(fā)展中國家第一位,接近世界發(fā)達國家水平,。
醫(yī)療水平改善及平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對人口結構也有直接的影響,具體體現為高齡老人增多,,高齡化顯著,。根據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我國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僅774.5萬人,,占全體老年人總數的11.18%,;而到了2010年,8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2099萬人,,占全體老年人總數的11.82%。不僅總體比例上升,,總量也有近兩倍的增幅,。預計到2050年,高齡老人將到達1億人,,高齡老人占老年人口比重也會達到22.3%,,相當于發(fā)達國家高齡老年人口的總和。[20]
(4)城鄉(xiāng)反差大,,發(fā)展不均衡
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城鄉(xiāng)差異恰好相反,,城鄉(xiāng)之間常住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差異則體現為農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zhèn)老齡化程度。此外,,東部地區(qū)的人口老齡化速度也慢于中西部地區(qū),。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也恰好印證了經濟發(fā)展的城鄉(xiāng)不均衡和區(qū)域不均衡。由于城鎮(zhèn)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經濟吸引力,,更多來自鄉(xiāng)村的年輕勞動力涌入城市,,或者從中西部地區(qū)流向東部地區(qū)。這不僅給發(fā)達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經濟總量,,同時也有效地填補了發(fā)達地區(qū)戶籍人口偏于老化的人口結構及勞動力缺口,。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鄉(xiāng)村地區(qū),、中西部地區(qū)體現出“經濟發(fā)展水平低,,人口老齡化程度高”的“一低一高”局面。
(5)波動劇烈
由于過去人口發(fā)展不均衡,,到21世紀中葉,,我國仍然需要經歷三次老齡人口增長高峰,其增長數量和比例的波動幅度都相當巨大,,甚至超過50%,。這種大起大落的人口發(fā)展格局,勢必給社會經濟系統(tǒng)帶來巨大的連帶作用,,不利于經濟長期均衡穩(wěn)定發(fā)展,。[21]
(6)家庭小型化,少子化老齡化明顯
少子化和老齡化對家庭結構的影響也是非常直接的,。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家庭觀念的演變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我國的家庭結構也逐漸向小型化和核心化演變。[22]根據人口普查及統(tǒng)計年鑒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平均家庭戶規(guī)模為3.34人,到2005年,,則減少為3.13人,,2010年進一步減少為3.10人;[23]而到2014年更減少為2.97人,。
圖2 0~14歲組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及少兒撫養(yǎng)比(略)
少子化過程,,同樣是我國正在經歷的劇烈的人口過程,它同樣會對勞動力供給和未來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如圖2所示,,近30年我國0~14歲組少兒撫養(yǎng)比在逐漸下降,其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分布也與之類似,。其中,,2000-2010年,兩個比重都出現了大幅下滑,。相關研究表明,,2008-2010年間中國總和生育率大致在1.63~1.66,[24]屬于較低的生育區(qū)間,。少兒人口數量及比重的降低,,加上老年人口數量和比重的提高,“一降一增”更加劇了人口老齡化局面的嚴峻性和風險性,。
老齡化和少子化成為影響勞動力供給,、代際關系、人口撫養(yǎng)比的重要因素,,并成為21世紀中國人口及社會經濟發(fā)展面臨的突出挑戰(zhàn),。
3.人口老齡化所引發(fā)的挑戰(zhàn)不容樂觀
人口過度老齡化成為我國人口面臨的主要風險。第一是人口老齡化將逐步成為我國人口發(fā)展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成為重大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會極大地弱化家庭功能,影響社會和諧發(fā)展,。這些矛盾體現為:老年風險家庭增加,,家庭養(yǎng)老風險增加;擠占年輕隊列的就業(yè)機會,,分配勞動者收入,,并占有更多公共資源,導致代際協調發(fā)展矛盾增加;文化傳承受阻,,文化活力下降,;老年群體的管理成為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重大課題;此外,,人口老齡化也會加劇經濟,、健康、環(huán)境,、照護,、文化、社會參與等支持系統(tǒng)之間的突出矛盾,。第二是我國正在積累人口過度老齡化和過快負增長的潛在風險,。人口老齡化是深刻影響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基本面的一個長期基礎性因素,過度老齡化可導致勞動力供給格局,、經濟運行成本、消費需求結構等三個領域出現劇烈變化,,增加經濟增長潛力下降風險,,進而威脅金融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并導致實體經濟與資本經濟失衡,。種種跡象表明,,過度老齡化和過快負增長將有可能增加實體經濟的系統(tǒng)性風險,不利于宏觀經濟平穩(wěn)較快增長,。
從更大的時間尺度來看,,新中國成立到21世紀末的150年間,我國人口發(fā)展要經歷三個50年的三次重大轉折,,我國人口發(fā)展主要矛盾也將經歷從數量矛盾到結構矛盾的轉化過程,。[25]第一個50年(1949-1999年):伴隨新中國成立和建設,我國人口規(guī)模迅速膨脹,,隨著經濟發(fā)展及相關政策實施,,人口規(guī)模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此階段,,人口數量矛盾居于主導,。第二個50年(2000-2050年):在此階段,盡管人口基數仍然巨大,,但人口數量矛盾逐步轉變?yōu)槿丝诮Y構矛盾,,主要體現為人口增速變緩,并逐步釋放負增長慣性,。與此同時,,老齡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與老齡化進程的推進,將成為本階段的主題,。第三個50年(2051-2100年):此階段,,人口結構矛盾成為主導矛盾,,人口老齡化進入高峰平臺期,具體體現為重度人口老齡化以及總人口規(guī)模不斷縮減,,人口結構則保持相對穩(wěn)定,。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總和生育率已經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內在增長率已經轉變?yōu)樨撝?。人口預測結果顯示,如果總和生育率長期維持在1.5的水平,,我國人口在未來每54年將會減半,,這意味著我國人口將發(fā)生崩塌式的縮減;同時,,人口老齡化水平按照當下的發(fā)展速度,,21世紀中葉將達到38%左右,世紀末將到達40%以上,。社會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風險始終存在,。
三、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長期挑戰(zhàn)面臨的主要困難與誤區(qū)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長期性,、特殊性以及緊迫性,,使得人口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嚴峻挑戰(zhàn),。作為全局性的問題,,人口老齡化關乎政策制定、經濟活動,、家庭生活等多個方面,。但對于人口老齡化問題,由于種種原因,,無論是國家,,還是公民個體,對人口老齡化的認識都存在一定誤區(qū),。[26,,27]這也給人口老齡化應對工作帶來新的難題。因此,,積極應對經濟新常態(tài)下的快速人口老齡化新國情,,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力量需要轉變思路,走出誤區(qū),,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期挑戰(zhàn),。
1.戰(zhàn)略理念和政策制定思路模糊
隨著政治體制的改革,我國政府也逐步由管理型轉向了服務型。作為一個“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政府,,我國政府主動迎接人口老齡化等新的人口形勢的挑戰(zhàn),從制度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技術支撐等多個層面探索解決老齡化難題的途徑,。盡管迄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我們仍然要看到既有戰(zhàn)略理念的不明確以及戰(zhàn)略思路的模糊。這主要體現為:一是政策可行性低,,難見執(zhí)行效果,;二是忽視性別公平,期待重視女性,;三是以“均等”代替“公平”,,理念有失偏頗;四是地方政策零散,,尚未成體系效應,。
2.前瞻且長期的頂層制度設計明顯滯后
“十二五”期間,我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取得了重大進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推進老齡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納入社會經濟發(fā)展全局,積極決策部署,?!秶窠洕蜕鐣l(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對加快發(fā)展老齡事業(y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也做出了具體安排,。其中,,老齡法制建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老年法》修訂實施,,養(yǎng)老、醫(yī)療等方面涉老政策密集出臺,,在切實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基本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社會支持體系建設快速推進,,養(yǎng)老服務的供給水平明顯提升,。老年人居住環(huán)境得到明顯改善,社會參與條件不斷優(yōu)化。老年文化,、體育,、教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基層老年群眾組織建設成績斐然,。
在這些成績面前,,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前瞻性且長期的頂層制度設計相對比較滯后。在憲法層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尚未獲得計劃生育,、環(huán)境保護等基本國策的相同地位,修訂的《老年法》也未將其納入基本國策的范疇,,相關政策,、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也缺乏提綱挈領的統(tǒng)籌作用。老齡服務發(fā)展缺乏頂層設計,,缺少統(tǒng)一規(guī)劃,,政府各部門職能交叉,權責不清,,缺乏合力,。
3.公眾對人口老齡化所引發(fā)的問題缺少風險的意識
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主要有兩個方面:家庭層面,導致家庭養(yǎng)老負擔重,,家庭結構變化并隨之而來的是代際矛盾增加,;社會層面,社會化養(yǎng)老方興未艾,,社會結構出現較大變遷并更為脆弱,。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強調尊老愛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是孝道的核心主題。而近些年,,在市場經濟個人主義及功利主義經濟文化氛圍的影響下,,我國敬老、助老,、愛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受到了較大的沖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以及養(yǎng)老壓力的加重,導致部分人將對父母的贍養(yǎng)義務視為“負擔”且要求有償回報,;抑或忽視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導致老年人無法體會天倫之樂,幸福感降低,。在社會層面,,公眾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結構變遷沒有充足的思想準備,。一是沒有應對這種變遷的危機意識;二是簡單將老人視作負擔,,忽視了老年人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一面,,[28]也造成了老年人人力資本的浪費。
4.社會經濟發(fā)展目標未考慮人口老齡化的多重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兩個一百年”的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是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29]
因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并降低人口老齡化進程給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潛在風險,,是實現“兩個一百年”戰(zhàn)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與全面小康的要求還不適應,,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協調性,、城鄉(xiāng)區(qū)域平衡性有待提高,社會參與不充分,、市場機制不到位,,老齡工作體制亟待理順。全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意識和行動需要進一步強化,,社會經濟發(fā)展目標和政策制定也應盡可能地考慮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5.人口老齡化來勢洶洶且應對時間緊迫
自從2000年我國進入老齡型社會以來,,老齡進程速度愈加猛烈,對人口結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越來越大,,應對人口老齡化時間也更為緊迫。政府,、學者等社會各界擔心由于人口結構老齡化,、老年撫養(yǎng)比愈來愈高,將導致社會儲蓄率低,、社會積累低,、擴大再生產投資縮減。另一方面,,隨著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社會保險將難以為繼,,社會保障、老年福利開支持續(xù)膨脹危及國家財政,。[30]未雨綢繆,,積極地制定前瞻性政策措施,才是應對即將到來的更為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態(tài)勢的不二法門,。
四,、新國情呼喚新國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路與框架
人口老齡化的新國情呼喚針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新基本國策。為應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應當從“長期性,、綜合性、全局性,、前瞻性,、戰(zhàn)略性”的高度出發(fā),統(tǒng)籌把握人口老齡化問題,,切實制定有效政策和配套措施,,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給我國當下及未來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
1.頂層應對人口老齡化,,新國情呼喚新國策
頂層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從基本國策的高度出發(fā),對人口老齡化這一新國情提出綱領性的應對戰(zhàn)略,。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程度不斷加深,形勢不斷嚴峻,,凡此種種都對積極人口老齡化的頂層設計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頂層應對老齡化,,首先應當對公眾進行新國情教育和宣傳,,普及人口基本常識,使更多人認識到應對老齡化這一新國情的嚴峻性以及緊迫性,。與此同時,,在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制定層面,應加快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的立法工作,。因勢利導,,賦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以基本國策的地位,并進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和具體政策,,真正做到“頂層設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科學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前瞻性規(guī)劃
人口老齡化不僅是當下的新國情,,同時也是我國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長期進程??焖侔l(fā)展的短期,,加速發(fā)展的中期以及高峰平臺的長期,每一個階段都體現出鮮明的特點,??茖W應對人口老齡化,一定要切實把握不同時期的特性,,在注重前瞻性的同時,,也要把握動態(tài)變動的規(guī)律。
因此,,科學應對老齡化要從階段性和實效性兩方面著手,。一方面,為應對快速人口老齡化進程及即將到來的更為嚴重的老齡化社會,,不僅應做好完善的前期部署工作,,同時也應當高瞻遠矚,分別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前瞻性規(guī)劃,,充實和完善相應的制度設計。另一方面,,針對不同階段的不同特征,,提出動態(tài)、務實的健康老齡化戰(zhàn)略,,真正做到對癥下藥,,標本兼治,從而緩解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的風險和沖擊,。
3.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持久戰(zhàn)準備
人口老齡化的進程是一項長期的過程,源于歷史并導向未來,。因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不應抱有投機取巧心理,而應當做好長期應對的心理準備,,確保在這場持久戰(zhàn)中取得勝利。首先,,扭轉看待老年人的消極態(tài)度,,充分發(fā)揮老年人在經驗、知識,、技能方面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挖掘老年人力資本的巨大潛力,。其次,老年期是生命歷程中的重要階段,,要積極看待老年生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前規(guī)劃老年生活,,使老人樂于安享老年生活,。再次,人口老齡化同樣體現出辯證的哲學:既要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潛在風險和各種挑戰(zhàn)未雨綢繆,,又要抓緊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契機,。從根本上,要樹立成功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4.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全局性統(tǒng)籌
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全局性統(tǒng)籌工作,,是國家依法行政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發(fā)展要求。這有利于政府職責的進一步明晰,,政府部門之間資源將更有效銜接和融合,。政府在老齡事業(yè)發(fā)展的主導作用和提供基本養(yǎng)老服務的作用將進一步強化。
第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完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體制機制建設,建議設立老齡工作委員會,,進一步明晰政府職責,,有效配置相應資源,形成“老齡工作委員會為主導,,多部門協調合作”的老齡工作新體制,。第二,構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體系和社會支持體系,,包括涵蓋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綜合政策體系,,以及囊括了社會保障,、教育、文化等多領域,、多層次,、多維度的社會支持體系,全面,、縱深探討人口老齡化挑戰(zhàn)的應對之策,。
5.借鑒國際應對的成功經驗,,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的應對模式
國際社會中,也有諸多可供借鑒的應對老齡化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在頂層設計以及政策的前瞻性和宏觀性方面都有較好的體現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果。如歐洲和日本為解決老齡化的挑戰(zhàn),,分別制定過不同的十年計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進程。
對于我國而言,,這些率先進入老齡型社會的國家積累的國際經驗無疑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因此,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的應對模式,,需要從以下方面加以著力:一是超前設計,,從基本國情和基本國策的高度統(tǒng)籌及早考慮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舉措,在宏觀層面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駕護航,;二是完善制度設計,,建立健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新體制機制,使政府各部門之間做到協同合作,,責任分明,;三是通過具體的政策和設施,如完善社會支持體系,,支持多主體共同參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實現全面、綜合,、長遠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戰(zhàn)略目標,。
(作者分別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楊雪,,侯力. 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宏觀和微觀影響研究 [J].人口學刊,2011(04).
[2]本報評論員. 及時科學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N]. 中國老年報(1).
[3]楊生博. 我國的基本國情 [J].科社研究,,1982(04).
[4][5]陳文滿,,周金華. 中國當前的基本國情分析 [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6(05).
[6]林治波. 究竟什么是基本國策 [J].人民論壇,,2007(09).
[7]蘇楊,,尹德挺. 我國基本國策的實施機制:面臨問題及政策建議 [J].改革,2008(02).
[8][9][11][12]龔仁偉. 從基本國策高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基于憲法基本國策的視角 [J].老齡科學研究,,2016(01).
[10]彭云望,,劉亞娜. 基本國策與基本政策辨析 [J].中國行政管理,2012(07).
[13]全國老齡委辦公室政策研究部. 應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zhàn)略上升為基本國策[N]. 人民日報(2).
[14]鄔滄萍. 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為基本國策 [J].群言,2013(08).
[15]劉秀晨. 應對老齡化需上升為基本國策[N]. 光明日報(1).
[16]穆光宗,,張團.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趨勢及其戰(zhàn)略應對 [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5).
[17]蔡昉. 未富先老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xù)性 [J].國際經濟評論,,2012(01).
[18][20][21][25]總報告起草組,,李志宏. 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zhàn)略研究總報告 [J].老齡科學研究,2015(03).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實施評估報告[N]. 人民日報(23).
[22]郭志剛. 關于中國家庭戶變化的探討與分析 [J].中國人口科學,,2008(03).
[23]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 [J].中國計劃生育學,,2011(08).
[24]翟振武,陳佳鞠,,李龍. 現階段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究竟是多少?——來自戶籍登記數據的新證據 [J].人口研究,,2015(06).
[26]姜向群,丁志宏. 對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的概念和理論探析 [J].人口學刊,,2004(05).
[27]蔡昉. 關于中國人口及相關問題的若干認識誤區(qū) [J].國際經濟評論,,2010(06).
[28]穆光宗. 老年發(fā)展論——21世紀成功老齡化戰(zhàn)略的基本框架 [J].人口研究,2002(06).
[29]張勇. 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必須跨越“三大陷阱” [J].理論月刊,,2015(02).
[30]鄔滄萍,,謝楠. 關于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理論思考 [J].北京社會科學,2011(01).
作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也受到了人口老齡化的深遠影響,。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結構轉型、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伴隨著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tài),,社會治理凸顯新特征,,科技創(chuàng)新取得新突破,,人口老齡化也呈現新特點。老年人口規(guī)模大,、增長速度快、城鄉(xiāng)不均衡,、老齡進程與經濟發(fā)展不同步,、未富先老等,都是現階段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鮮明特點,。人口老齡化進程勢必將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明顯的負面作用,。許多發(fā)達國家經驗表明,人口老齡化將減少勞動力有效供給,,減緩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對產業(yè)結構調整產生不利影響并導致儲蓄率的下降。[1]這些經驗也表明,,人口老齡化必將給未來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
與此同時,,公眾、決策者和媒體對來勢洶洶的人口老齡化態(tài)勢及如何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等諸多熱點問題給予了持續(xù)的關注,。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以下簡稱《公報》)精神指出:“促進人口均衡發(fā)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人口發(fā)展戰(zhàn)略,,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薄豆珗蟆窂幕緡叩膶用鎻娬{了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性,體現出對這一問題超乎尋常的高度重視,。近期,,習近平總書記也對老齡工作做出了新的批示: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fā)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生育、就業(yè),、養(yǎng)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2]
鑒于此,在面臨人口老齡化問題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的同時,,需要在基本國策的高度進行頂層的戰(zhàn)略設計,,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規(guī),積極有效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引發(fā)的各種挑戰(zhàn),,并盡可能規(guī)避人口老齡化進程給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的負面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確保廣大老年人乃至全國人民的福祉。
一,、中國國情與國策的發(fā)展脈絡
眾所周知,國情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情況,,主要包括本國的社會制度,、經濟發(fā)展水平、生產技術基礎,、人口狀況(包括人的數量,、構成、密度,,文化狀況和增長速度等),、地理環(huán)境(包括國土面積,、自然資源、地質狀況,、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等)等因素之間的基本狀況和相互關系,。[3,4]由此不難看出,,國情是對國家整體社會經濟發(fā)展情況和自然人文形態(tài)等情況的綜合描述。相比之下,,基本國情則是在宏觀層面對國情進行的概括,,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社會性質及其所處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總體狀況,[5]在對于國情的認識過程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
一般而言,,國情和國策密切相關,。所謂“基本國策”,是指中央制定的那些對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全局性、長期性,、決定性影響的重大謀劃和政策,。[6,7]基本國策是戰(zhàn)略性的政策舉措,,是我國在政策實踐過程中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類特殊政策,,對于保障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穩(wěn)定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科學認識當前的基本國情既是制定基本國策和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前提,,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也決定了我國的基本國策必須重點圍繞著社會制度,、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人口經濟、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等方方面面的基本國情加以考察和制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確定了若干項基本國策,,包括計劃生育(1982年首次提出)、環(huán)境保護,、對外開放等等??傮w而言,,盡管缺乏對“基本國策”定義的權威界定,學界也難以達成共識,,[9,,10]但一般是指在國家級權威政策文本中被明確界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的那些政策。[11]這些基本國策的實施,,伴隨著將近四十年改革開放的進程,,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保駕護航作用。
從上述分析可知,,基本國策的制定都是為了維持國家長治久安以及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大目標,,同時也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賦予某項政策以基本國策地位,,既凸顯了該政策問題的戰(zhàn)略地位,,同時也彰顯了黨和國家對于該政策問題的高度重視和解決決心。因此,,從基本國策的成立條件來看,,戰(zhàn)略性、嚴峻性,、全局性和長期性是不得不考慮的基本因素,。戰(zhàn)略性是指該問題影響到社會經濟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嚴峻性是指該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迫在眉睫;全局性是指該問題是全國范圍內的普遍問題,,需要宏觀政策統(tǒng)籌執(zhí)行,;長期性是指該問題在較長時期內都會產生不利影響,需要長期關注,。通過國家級政策文本的頒布施行,,最終確立某項政策的基本國策地位。
毋庸置疑,,我國人口老齡化及其引發(fā)的諸多問題已經具備這些特性,。首先,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深、加快不僅會影響社會經濟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同樣這一進程必將貫穿整個21世紀,,將是人口發(fā)展的長期主題。解決人口老齡化進程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需要各個部門,、各個地區(qū)協同合作,全方位超前應對,。因此在客觀層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具備上升為基本國策的基本條件,媒體和諸多學者也通過不同途徑曾發(fā)出類似的呼吁,。[12-15]在法律法規(guī)制定和政策實踐層面,,也體現了政府一直以來對于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中發(fā)〔2000〕13 號)中指出:“老齡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全黨全社會必須從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大局出發(f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老齡工作,。”接下來,,在《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tǒng)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中發(fā)〔2006〕22 號)中就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做出專門部署,。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領導集體對于人口老齡化問題做了進一步戰(zhàn)略部署,,出臺多項《公報》和改革舉措,,對計劃生育政策為代表的人口政策進行適時的調整和完善,不僅全面開啟兩孩時代,,也表明解決老齡問題的信心和決心,。
因此,無論是在客觀層面,,還是在政策層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都有著堅實的基礎,。這既是確保社會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現實要求,同時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明智之舉,。因勢利導,,未雨綢繆,可以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及人口“又多又老”新國情。
二,、人口“又多又老”:貫穿于中國21世紀的新國情
自從2000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發(fā)展態(tài)勢迅猛,程度不斷深化,,速度不斷加快,。這一進程的長期性,又使得中國人口“又多又老”成為貫穿中國21世紀的新國情,??傮w而言,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體現為三個主要特點:人口老齡化進程不可逆轉,、人口老齡化基本特征不可復制,、人口老齡化所引發(fā)的挑戰(zhàn)不容樂觀。
1.人口老齡化進程不可逆轉
從時間歷程來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貫穿我國21世紀始終,,并且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發(fā)展過程。從時間節(jié)點上來看,,人口老齡化進程將劃分為快速發(fā)展,、急速發(fā)展、緩速發(fā)展和高峰平臺四個階段,。其中,,每個階段的增速和存量都有所不同,但又相輔相成,。
第一階段:人口老齡化快速發(fā)展階段(2010-2022年),。這一階段是有利于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zhàn)略機遇期。在此階段,,老年人口將迎來第一個增長高峰,,年均凈增加840萬,達到2.68億,,人口老齡化水平提升至18.5%,,但仍屬于輕度老齡化階段。
第二階段:人口老齡化急速發(fā)展階段(2023-2035年),。這一階段老年人口規(guī)模增長最快,,老齡問題集中爆發(fā),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最艱難的階段,。與此同時,,老年人口將迎來第二個增長高峰,年均凈增加約1200萬,,2035年達到4.18億,,人口老齡化水平攀升至29%,,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與目前人口老齡化程度最嚴峻的日本旗鼓相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前后,中國老齡人口撫養(yǎng)比將首次超過少兒撫養(yǎng)比,,標志著中國進入一個以撫養(yǎng)老年人為主的時代,。
第三階段:人口老齡化緩速發(fā)展階段(2036-2053年)。這一階段,,人口老齡化速度有所放緩,,但總人口負增長加速,高齡化特征十分突出,。老年人口年均凈增加380萬,,2046-2050年將迎來老年人口第三個增長高峰,年均凈增加650萬,,2053年達到4.87億的峰值,,人口老齡化水平接近35%,處于重度老齡化階段,,并超過屆時發(fā)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第四階段:人口老齡化高峰平臺階段(2054-2100年)。人口老齡化勢頭逐步減弱,,人口年齡結構進入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伴隨總人口規(guī)模的縮減,少兒,、勞動年齡人口和老年人口共同減少,,到21世紀末分別為1.66億、5.82億和3.83億,。整個21世紀后半葉,,少兒、勞動年齡和老年人口的比重高度穩(wěn)定在15%,、51%和34%左右,,形成一個穩(wěn)態(tài)的老齡化高峰平臺期。
2.人口老齡化基本特征不可復制
由于20世紀中期生育率快速增加所帶來的人口激增問題及社會發(fā)展問題,,從70年代起,,我國實行了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一方面,,以“一孩”為主導的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遏制了人口的膨脹速度,,完成了“少生優(yōu)生”的目標;但另一方面,,過于嚴厲的人口政策也促使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劇烈轉型,用不到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fā)達國家上百年的人口轉變歷程,并在2000年進入老齡型社會,。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一人口轉變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與同樣經歷人口快速轉變的東亞國家如韓國,、日本相比,,我國的轉變速度之快仍然是相當驚人的。
不僅如此,,我國人口老齡化不僅體現在速度快,,而且還體現在規(guī)模大、高齡化顯著,、城鄉(xiāng)不均衡,、老年撫養(yǎng)比高、未富先老等諸多特點,。這些獨特的現狀,,都使得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不可復制的鮮明特色。
圖1 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的人口數,,所占比重以及老年撫養(yǎng)比(略)
(1)未富先老
由于改革與發(fā)展的階段被極大的壓縮,,我國人口老齡化體現出鮮明的“未富先老”特點。所謂未富先老,,是與已經走過人口轉變歷程的發(fā)達國家進行對比,,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經濟總量”未富而老齡化先至,;另一方面,,“人口紅利”未至而老齡化先至。從經濟總量來看,,我國開始人口老齡化時人均GDP僅1000美元,,而發(fā)達國家在同一階段人均GDP可達5000~10000美元。[16]而彼時人均GDP的世界排名,,中國也僅僅在一百名之外,。與快速到來的老齡化進程對應的,是薄弱的經濟實力以及不完善的老年社會保障制度,。所有這些都給積極應對老齡化工作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此外,從勞動力結構來講,,我國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時,,也面臨著人口紅利衰減、養(yǎng)老資源不足等情況,。[17]人口老齡化不僅會降低儲蓄率,,也會給經濟增長帶來負面作用,。人口老齡化的過早到來,削減了勞動力人口的數量,,同時也提高了老年撫養(yǎng)比的比重,。這種雙重作用,使得人口老齡化對于就業(yè)與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負面影響更為明顯,。
(2)規(guī)模超大且速度超快
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相應的老齡人口的規(guī)模也非常大。數據資料顯示,,2013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超過2億,預計到2022年可以達到2.67億,,年均增長840萬人,;而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在2013年超過1.31億人,,在2014年更是猛增至1.37億人,,增長速度也超快。從老年人口比重來看,,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幾乎呈直線上升狀態(tài),2014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比重已經突破了10%,。預計到21世紀中葉,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將從當前的10%提高到30%左右,,僅用了40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發(fā)達國家上百年人口轉變的過程,,速度十分驚人。[18]
(3)壽命延長快,,高齡化顯著
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改善以及經濟生活水平提高,,我國平均預期壽命也不斷提高。根據《〈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實施評估報告》顯示,,我國當下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34歲,,而在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中,這一數字為74.83歲,,五年內增長了1.5歲,。[19]平均預期壽命居于發(fā)展中國家第一位,接近世界發(fā)達國家水平,。
醫(yī)療水平改善及平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對人口結構也有直接的影響,具體體現為高齡老人增多,,高齡化顯著,。根據人口普查數據,,2000年,我國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僅774.5萬人,,占全體老年人總數的11.18%,;而到了2010年,8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2099萬人,,占全體老年人總數的11.82%。不僅總體比例上升,,總量也有近兩倍的增幅,。預計到2050年,高齡老人將到達1億人,,高齡老人占老年人口比重也會達到22.3%,,相當于發(fā)達國家高齡老年人口的總和。[20]
(4)城鄉(xiāng)反差大,,發(fā)展不均衡
與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城鄉(xiāng)差異恰好相反,,城鄉(xiāng)之間常住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差異則體現為農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zhèn)老齡化程度。此外,,東部地區(qū)的人口老齡化速度也慢于中西部地區(qū),。這個看似矛盾的現象也恰好印證了經濟發(fā)展的城鄉(xiāng)不均衡和區(qū)域不均衡。由于城鎮(zhèn)和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經濟吸引力,,更多來自鄉(xiāng)村的年輕勞動力涌入城市,,或者從中西部地區(qū)流向東部地區(qū)。這不僅給發(fā)達地區(qū)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經濟總量,,同時也有效地填補了發(fā)達地區(qū)戶籍人口偏于老化的人口結構及勞動力缺口,。多重因素的作用下,鄉(xiāng)村地區(qū),、中西部地區(qū)體現出“經濟發(fā)展水平低,,人口老齡化程度高”的“一低一高”局面。
(5)波動劇烈
由于過去人口發(fā)展不均衡,,到21世紀中葉,,我國仍然需要經歷三次老齡人口增長高峰,其增長數量和比例的波動幅度都相當巨大,,甚至超過50%,。這種大起大落的人口發(fā)展格局,勢必給社會經濟系統(tǒng)帶來巨大的連帶作用,,不利于經濟長期均衡穩(wěn)定發(fā)展,。[21]
(6)家庭小型化,少子化老齡化明顯
少子化和老齡化對家庭結構的影響也是非常直接的,。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家庭觀念的演變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我國的家庭結構也逐漸向小型化和核心化演變。[22]根據人口普查及統(tǒng)計年鑒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平均家庭戶規(guī)模為3.34人,到2005年,,則減少為3.13人,,2010年進一步減少為3.10人;[23]而到2014年更減少為2.97人,。
圖2 0~14歲組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及少兒撫養(yǎng)比(略)
少子化過程,,同樣是我國正在經歷的劇烈的人口過程,它同樣會對勞動力供給和未來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不利影響,。如圖2所示,,近30年我國0~14歲組少兒撫養(yǎng)比在逐漸下降,其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分布也與之類似,。其中,,2000-2010年,兩個比重都出現了大幅下滑,。相關研究表明,,2008-2010年間中國總和生育率大致在1.63~1.66,[24]屬于較低的生育區(qū)間,。少兒人口數量及比重的降低,,加上老年人口數量和比重的提高,“一降一增”更加劇了人口老齡化局面的嚴峻性和風險性,。
老齡化和少子化成為影響勞動力供給,、代際關系、人口撫養(yǎng)比的重要因素,,并成為21世紀中國人口及社會經濟發(fā)展面臨的突出挑戰(zhàn),。
3.人口老齡化所引發(fā)的挑戰(zhàn)不容樂觀
人口過度老齡化成為我國人口面臨的主要風險。第一是人口老齡化將逐步成為我國人口發(fā)展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成為重大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會極大地弱化家庭功能,影響社會和諧發(fā)展,。這些矛盾體現為:老年風險家庭增加,,家庭養(yǎng)老風險增加;擠占年輕隊列的就業(yè)機會,,分配勞動者收入,,并占有更多公共資源,導致代際協調發(fā)展矛盾增加;文化傳承受阻,,文化活力下降,;老年群體的管理成為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的重大課題;此外,,人口老齡化也會加劇經濟,、健康、環(huán)境,、照護,、文化、社會參與等支持系統(tǒng)之間的突出矛盾,。第二是我國正在積累人口過度老齡化和過快負增長的潛在風險,。人口老齡化是深刻影響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基本面的一個長期基礎性因素,過度老齡化可導致勞動力供給格局,、經濟運行成本、消費需求結構等三個領域出現劇烈變化,,增加經濟增長潛力下降風險,,進而威脅金融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并導致實體經濟與資本經濟失衡,。種種跡象表明,,過度老齡化和過快負增長將有可能增加實體經濟的系統(tǒng)性風險,不利于宏觀經濟平穩(wěn)較快增長,。
從更大的時間尺度來看,,新中國成立到21世紀末的150年間,我國人口發(fā)展要經歷三個50年的三次重大轉折,,我國人口發(fā)展主要矛盾也將經歷從數量矛盾到結構矛盾的轉化過程,。[25]第一個50年(1949-1999年):伴隨新中國成立和建設,我國人口規(guī)模迅速膨脹,,隨著經濟發(fā)展及相關政策實施,,人口規(guī)模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此階段,,人口數量矛盾居于主導,。第二個50年(2000-2050年):在此階段,盡管人口基數仍然巨大,,但人口數量矛盾逐步轉變?yōu)槿丝诮Y構矛盾,,主要體現為人口增速變緩,并逐步釋放負增長慣性,。與此同時,,老齡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與老齡化進程的推進,將成為本階段的主題,。第三個50年(2051-2100年):此階段,,人口結構矛盾成為主導矛盾,,人口老齡化進入高峰平臺期,具體體現為重度人口老齡化以及總人口規(guī)模不斷縮減,,人口結構則保持相對穩(wěn)定,。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總和生育率已經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內在增長率已經轉變?yōu)樨撝?。人口預測結果顯示,如果總和生育率長期維持在1.5的水平,,我國人口在未來每54年將會減半,,這意味著我國人口將發(fā)生崩塌式的縮減;同時,,人口老齡化水平按照當下的發(fā)展速度,,21世紀中葉將達到38%左右,世紀末將到達40%以上,。社會經濟平穩(wěn)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風險始終存在,。
三、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長期挑戰(zhàn)面臨的主要困難與誤區(qū)
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長期性,、特殊性以及緊迫性,,使得人口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面臨嚴峻挑戰(zhàn),。作為全局性的問題,,人口老齡化關乎政策制定、經濟活動,、家庭生活等多個方面,。但對于人口老齡化問題,由于種種原因,,無論是國家,,還是公民個體,對人口老齡化的認識都存在一定誤區(qū),。[26,,27]這也給人口老齡化應對工作帶來新的難題。因此,,積極應對經濟新常態(tài)下的快速人口老齡化新國情,,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力量需要轉變思路,走出誤區(qū),,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長期挑戰(zhàn),。
1.戰(zhàn)略理念和政策制定思路模糊
隨著政治體制的改革,我國政府也逐步由管理型轉向了服務型。作為一個“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政府,,我國政府主動迎接人口老齡化等新的人口形勢的挑戰(zhàn),從制度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技術支撐等多個層面探索解決老齡化難題的途徑,。盡管迄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我們仍然要看到既有戰(zhàn)略理念的不明確以及戰(zhàn)略思路的模糊。這主要體現為:一是政策可行性低,,難見執(zhí)行效果,;二是忽視性別公平,期待重視女性,;三是以“均等”代替“公平”,,理念有失偏頗;四是地方政策零散,,尚未成體系效應,。
2.前瞻且長期的頂層制度設計明顯滯后
“十二五”期間,我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取得了重大進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推進老齡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納入社會經濟發(fā)展全局,積極決策部署,?!秶窠洕蜕鐣l(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對加快發(fā)展老齡事業(y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也做出了具體安排,。其中,,老齡法制建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老年法》修訂實施,,養(yǎng)老、醫(yī)療等方面涉老政策密集出臺,,在切實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基本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社會支持體系建設快速推進,,養(yǎng)老服務的供給水平明顯提升,。老年人居住環(huán)境得到明顯改善,社會參與條件不斷優(yōu)化。老年文化,、體育,、教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基層老年群眾組織建設成績斐然,。
在這些成績面前,,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前瞻性且長期的頂層制度設計相對比較滯后。在憲法層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尚未獲得計劃生育,、環(huán)境保護等基本國策的相同地位,修訂的《老年法》也未將其納入基本國策的范疇,,相關政策,、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也缺乏提綱挈領的統(tǒng)籌作用。老齡服務發(fā)展缺乏頂層設計,,缺少統(tǒng)一規(guī)劃,,政府各部門職能交叉,權責不清,,缺乏合力,。
3.公眾對人口老齡化所引發(fā)的問題缺少風險的意識
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主要有兩個方面:家庭層面,導致家庭養(yǎng)老負擔重,,家庭結構變化并隨之而來的是代際矛盾增加,;社會層面,社會化養(yǎng)老方興未艾,,社會結構出現較大變遷并更為脆弱,。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來強調尊老愛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敬老是孝道的核心主題。而近些年,,在市場經濟個人主義及功利主義經濟文化氛圍的影響下,,我國敬老、助老,、愛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受到了較大的沖擊,。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以及養(yǎng)老壓力的加重,導致部分人將對父母的贍養(yǎng)義務視為“負擔”且要求有償回報,;抑或忽視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導致老年人無法體會天倫之樂,幸福感降低,。在社會層面,,公眾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結構變遷沒有充足的思想準備,。一是沒有應對這種變遷的危機意識;二是簡單將老人視作負擔,,忽視了老年人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一面,,[28]也造成了老年人人力資本的浪費。
4.社會經濟發(fā)展目標未考慮人口老齡化的多重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兩個一百年”的戰(zhàn)略發(fā)展目標: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是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29]
因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并降低人口老齡化進程給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的潛在風險,,是實現“兩個一百年”戰(zhàn)略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國老齡事業(yè)發(fā)展與全面小康的要求還不適應,,老齡事業(yè)發(fā)展協調性,、城鄉(xiāng)區(qū)域平衡性有待提高,社會參與不充分,、市場機制不到位,,老齡工作體制亟待理順。全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意識和行動需要進一步強化,,社會經濟發(fā)展目標和政策制定也應盡可能地考慮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積極和消極影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5.人口老齡化來勢洶洶且應對時間緊迫
自從2000年我國進入老齡型社會以來,,老齡進程速度愈加猛烈,對人口結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越來越大,,應對人口老齡化時間也更為緊迫。政府,、學者等社會各界擔心由于人口結構老齡化,、老年撫養(yǎng)比愈來愈高,將導致社會儲蓄率低,、社會積累低,、擴大再生產投資縮減。另一方面,,隨著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社會保險將難以為繼,,社會保障、老年福利開支持續(xù)膨脹危及國家財政,。[30]未雨綢繆,,積極地制定前瞻性政策措施,才是應對即將到來的更為嚴重的人口老齡化態(tài)勢的不二法門,。
四,、新國情呼喚新國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路與框架
人口老齡化的新國情呼喚針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新基本國策。為應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應當從“長期性,、綜合性、全局性,、前瞻性,、戰(zhàn)略性”的高度出發(fā),統(tǒng)籌把握人口老齡化問題,,切實制定有效政策和配套措施,,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給我國當下及未來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的嚴峻挑戰(zhàn)。
1.頂層應對人口老齡化,,新國情呼喚新國策
頂層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從基本國策的高度出發(fā),對人口老齡化這一新國情提出綱領性的應對戰(zhàn)略,。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程度不斷加深,形勢不斷嚴峻,,凡此種種都對積極人口老齡化的頂層設計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頂層應對老齡化,,首先應當對公眾進行新國情教育和宣傳,,普及人口基本常識,使更多人認識到應對老齡化這一新國情的嚴峻性以及緊迫性,。與此同時,,在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制定層面,應加快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的立法工作,。因勢利導,,賦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以基本國策的地位,并進一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和具體政策,,真正做到“頂層設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科學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前瞻性規(guī)劃
人口老齡化不僅是當下的新國情,,同時也是我國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長期進程??焖侔l(fā)展的短期,,加速發(fā)展的中期以及高峰平臺的長期,每一個階段都體現出鮮明的特點,??茖W應對人口老齡化,一定要切實把握不同時期的特性,,在注重前瞻性的同時,,也要把握動態(tài)變動的規(guī)律。
因此,,科學應對老齡化要從階段性和實效性兩方面著手,。一方面,為應對快速人口老齡化進程及即將到來的更為嚴重的老齡化社會,,不僅應做好完善的前期部署工作,,同時也應當高瞻遠矚,分別制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的前瞻性規(guī)劃,,充實和完善相應的制度設計。另一方面,,針對不同階段的不同特征,,提出動態(tài)、務實的健康老齡化戰(zhàn)略,,真正做到對癥下藥,,標本兼治,從而緩解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的風險和沖擊,。
3.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持久戰(zhàn)準備
人口老齡化的進程是一項長期的過程,源于歷史并導向未來,。因此,,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不應抱有投機取巧心理,而應當做好長期應對的心理準備,,確保在這場持久戰(zhàn)中取得勝利。首先,,扭轉看待老年人的消極態(tài)度,,充分發(fā)揮老年人在經驗、知識,、技能方面具有的獨特優(yōu)勢,,挖掘老年人力資本的巨大潛力,。其次,老年期是生命歷程中的重要階段,,要積極看待老年生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前規(guī)劃老年生活,,使老人樂于安享老年生活,。再次,人口老齡化同樣體現出辯證的哲學:既要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潛在風險和各種挑戰(zhàn)未雨綢繆,,又要抓緊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契機,。從根本上,要樹立成功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4.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全局性統(tǒng)籌
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全局性統(tǒng)籌工作,,是國家依法行政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發(fā)展要求。這有利于政府職責的進一步明晰,,政府部門之間資源將更有效銜接和融合,。政府在老齡事業(yè)發(fā)展的主導作用和提供基本養(yǎng)老服務的作用將進一步強化。
第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必須完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體制機制建設,建議設立老齡工作委員會,,進一步明晰政府職責,,有效配置相應資源,形成“老齡工作委員會為主導,,多部門協調合作”的老齡工作新體制,。第二,構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體系和社會支持體系,,包括涵蓋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綜合政策體系,,以及囊括了社會保障,、教育、文化等多領域,、多層次,、多維度的社會支持體系,全面,、縱深探討人口老齡化挑戰(zhàn)的應對之策,。
5.借鑒國際應對的成功經驗,,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的應對模式
國際社會中,也有諸多可供借鑒的應對老齡化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在頂層設計以及政策的前瞻性和宏觀性方面都有較好的體現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果。如歐洲和日本為解決老齡化的挑戰(zhàn),,分別制定過不同的十年計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進程。
對于我國而言,,這些率先進入老齡型社會的國家積累的國際經驗無疑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因此,創(chuàng)新中國特色的應對模式,,需要從以下方面加以著力:一是超前設計,,從基本國情和基本國策的高度統(tǒng)籌及早考慮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舉措,在宏觀層面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駕護航,;二是完善制度設計,,建立健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新體制機制,使政府各部門之間做到協同合作,,責任分明,;三是通過具體的政策和設施,如完善社會支持體系,,支持多主體共同參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實現全面、綜合,、長遠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的戰(zhàn)略目標,。
(作者分別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楊雪,,侯力. 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宏觀和微觀影響研究 [J].人口學刊,2011(04).
[2]本報評論員. 及時科學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N]. 中國老年報(1).
[3]楊生博. 我國的基本國情 [J].科社研究,,1982(04).
[4][5]陳文滿,,周金華. 中國當前的基本國情分析 [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6(05).
[6]林治波. 究竟什么是基本國策 [J].人民論壇,,2007(09).
[7]蘇楊,,尹德挺. 我國基本國策的實施機制:面臨問題及政策建議 [J].改革,2008(02).
[8][9][11][12]龔仁偉. 從基本國策高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基于憲法基本國策的視角 [J].老齡科學研究,,2016(01).
[10]彭云望,,劉亞娜. 基本國策與基本政策辨析 [J].中國行政管理,2012(07).
[13]全國老齡委辦公室政策研究部. 應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zhàn)略上升為基本國策[N]. 人民日報(2).
[14]鄔滄萍. 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作為基本國策 [J].群言,2013(08).
[15]劉秀晨. 應對老齡化需上升為基本國策[N]. 光明日報(1).
[16]穆光宗,,張團.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趨勢及其戰(zhàn)略應對 [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5).
[17]蔡昉. 未富先老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xù)性 [J].國際經濟評論,,2012(01).
[18][20][21][25]總報告起草組,,李志宏. 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zhàn)略研究總報告 [J].老齡科學研究,2015(03).
[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實施評估報告[N]. 人民日報(23).
[22]郭志剛. 關于中國家庭戶變化的探討與分析 [J].中國人口科學,,2008(03).
[23]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 [J].中國計劃生育學,,2011(08).
[24]翟振武,陳佳鞠,,李龍. 現階段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究竟是多少?——來自戶籍登記數據的新證據 [J].人口研究,,2015(06).
[26]姜向群,丁志宏. 對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的概念和理論探析 [J].人口學刊,,2004(05).
[27]蔡昉. 關于中國人口及相關問題的若干認識誤區(qū) [J].國際經濟評論,,2010(06).
[28]穆光宗. 老年發(fā)展論——21世紀成功老齡化戰(zhàn)略的基本框架 [J].人口研究,2002(06).
[29]張勇. 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必須跨越“三大陷阱” [J].理論月刊,,2015(02).
[30]鄔滄萍,,謝楠. 關于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理論思考 [J].北京社會科學,2011(01).
責任人編輯:萬鵬,、謝磊
- 標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