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癥
《醫(yī)學實在易》
霍亂吐瀉
理中湯 通脈四逆湯加豬膽汁(見《傷寒論》
五苓散 治霍亂吐瀉而渴者,,太陽癥悉具,口渴嘔逆,,小便不通等癥,,水腫癥借用頗驗,。
澤瀉(二兩) 白術(shù) 茯苓 豬苓(各一兩) 桂枝(七錢
共為末,以米飲調(diào)下三錢,,多飲暖水以出汗,。今人作小劑,水煎服,。
鼓脹單腹脹方
胃苓散(見泄瀉
圣術(shù)煎 治脾虛作脹,,及久患吐瀉等癥。
白術(shù)(微炒,,一兩) 陳皮(二錢) 干姜(三錢) 肉桂(二錢
水煎服,。虛甚,加附子,。
白術(shù)補脾,,脾得補則善運,善運則食消而脹去。欲其運多于補,,則生用;欲其補多于運則熟用,。凡藥生則行速,熟則行緩,,自然之理也,。若炒焦,則全失其本性,,反令損脾增脹,。
陳皮達結(jié)氣于外,干姜祛寒氣于中,,肉桂化太陽之氣于下,。下焦氣化,而上中二焦之氣亦治,,此景岳新方中之第一方也。
連理丸 治腹脹如箕,,時吐酸水者,,又治久瀉如神。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川連(各二兩) 炙草(一兩
蜜丸,,每服三錢,,米湯送下,日兩服,。
喻嘉言云∶“酸水時吐時生,,為單腹膨脹,及心,、胸,、腹、脅俱痛,,不用八味地黃丸,,為柔中之剛,而用此丸為剛中之柔,,取其大苦大辛,,能變胃而不為胃變也?!庇薨础靡园仔g(shù)易蒼術(shù),,其力更大。
桂甘姜棗麻辛附子湯 治氣分,,心下堅大能如盤,,邊如旋杯。
桂枝 生姜(各三錢) 炙草 麻黃 細辛(各二錢) 附子(一錢) 大棗(四枚)
水三杯二分,先煮麻黃至二杯二分,,去沫,,入諸藥,煎八分溫服,,日夜三服,,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此癥是心腎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積月累,,如鐵石難破,。方中桂枝、甘草,、生姜,、大棗以和其上;而復(fù)用麻黃、附子,、細辛少陰的劑,,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謂大氣一轉(zhuǎn),,其結(jié)乃散也,。
枳術(shù)湯 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而不如旋杯,,邪尚散漫未結(jié),雖堅大而不滿痛也,,水飲所作(《金匱》特提水飲,,所以別于氣分也。
枳實(二錢) 白術(shù)(四錢
水煎服,,日三服,,腹中 即當散也。言水飲所以別于氣分也,,氣無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方中取白術(shù)之溫以健運,,枳實之寒以消導,,意深哉。胃為陽,,陽常有余;脾為陰,,陰常不足;胃強脾弱,則陽與陰絕矣。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水飲作矣,。方中用術(shù)以補脾,用枳以抑胃,,臟腑分理,,所以治水飲之原易,老逞其庸淺之見,,變湯為丸,,只認為一補一消之法,學人切勿述此陋語,,為有識者笑,。
四七湯 脹而屬七情所致者,宜此湯主之,。
半夏 茯苓(各三錢) 濃樸(二錢) 蘇葉(一錢) 生姜(三片
水煎服,。
此方妙在紫蘇葉一味以散結(jié),香以醒脾,,而順氣消脹行水乃其余事,。
疝氣
五苓散(方見吐瀉) 此方治疝氣以白術(shù)為君,以桂枝換肉桂,,再加小茴香、木香,、木通,、川楝子、附子方效,。
- 標簽: